|
医院,曾经让人联想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紧张的抢救场面,以及让人咂舌的医药账单。在不少人眼里,医院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毕竟生老病死是刚需,哪有亏钱的道理?可谁能想到,2025年初,国内已经有大量医院彻底关门大吉,不仅民营医院撑不住,就连公立医院也开始步入泥沼。是我们对医疗行业太过乐观,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2025年1月10日,重庆全域肿瘤医院正式宣布破产。这家医院曾经风头无两,投资高达30亿,号称服务2000万人的优质医疗机构。短短不到三年,从豪掷巨资到资不抵债,最终倒在了经济压力下。几乎同一时间,江苏宿迁的一家儿童医院被挂牌拍卖,起步价4.8亿元,结果无人问津,最终流拍。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从2024年起,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医院破产潮。据统计,仅一年时间里,就有492家医院被记录在破产或重组名单中,其中大部分是民营医院。而值得注意的是,全国范围内还有超过2000家民营医院选择关门停业,直接退出了市场。更让人意外的是,连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三甲公立医院,也未能幸免。 在2023年的全国卫健委“国考”中,43%以上的二级、三级医院被曝出亏损,且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愈演愈烈。 对于普通人来说,医院破产不仅仅是一组冰冷的数据,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而医疗资源的紧张,让城市医院更加拥挤,乡镇医疗更加萧条。一切究竟是如何开始的? 一、盲目扩张,债务压垮医院 一些民营医院的失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扩张过快,投入过大。以重庆全域肿瘤医院为例,这家医院从一开始就打出了豪华牌,斥资6亿元引进质子治疗设备,聘请了7名博士和13名退役军医,还邀请了不少知名专家坐诊。这样的配置,听起来像是医疗界的“航母”,但问题在于,这些投入短期内根本无法转化为收益。 对于患者来说,一家新开的民营医院,即便设备再先进,专家再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赢得信任。多数人宁愿排队,也要去公立三甲医院。“看病要命,更要命的是信任问题。”一位患者这么说道。而这家医院的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最终债务高达5.2亿元,账面资产只剩下8.12亿元,资不抵债的窟窿越拉越大,最后只好关门。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不少民营医院为了抢占市场,盲目扩建,结果资金链断裂,走上了不归路。 二、医保政策收紧,患者流失严重 医疗行业中,医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普通人来说,去医院看病,能不能报销是选择医院的重要标准。然而,这几年医保政策逐渐收紧,不少民营医院因为资质、信誉等问题,难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即便一些医院设备先进、服务周到,但没有医保覆盖,患者还是会选择去公立医院。 江苏宿迁的那家儿童医院就是个典型案例。作为一家专科医院,它在运营期间始终未能进入医保目录,这直接导致患者数量骤减。与此同时,这家医院为了扩建,投入了大量资金,结果患者越来越少,收入根本无法覆盖支出,最终只能走上拍卖的道路。然而,即便价格一降再降,依然无人接盘。 三、运营成本高,盈利难以为继 医院是个烧钱的地方,尤其是民营医院。高昂的员工工资、设备维护费用,再加上日常运营成本,这些开支对一家医院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而为了吸引患者,不少医院不得不通过广告宣传、专家坐诊等方式来提升知名度,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更重要的是,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受到严格管控,想通过加价盈利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的收入很难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长期亏损成为必然。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超过95%的民营医院处于勉强维持甚至亏损的状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四、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减少 有人可能会问,民营医院的破产可以理解,但公立医院背后有财政支持,为什么也撑不住?答案很简单:财政补贴在逐年减少。数据显示,从1980年的36.24%下降到如今不足10%,公立医院不得不通过市场化方式来维持运营。然而,市场化意味着要面对竞争,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职责又让它们无法像民营医院那样灵活调整价格。 早在2023年4月的“国考”中,43%以上的三甲医院被曝出亏损,这并不是偶然现象。随着财政支持的减少,公立医院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五、人口流动与医疗需求错配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外流导致医疗需求大幅减少。这些地区的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患者数量本就有限,再加上运营成本高,最终只能关门。而在城市,医疗资源不断向大型公立医院集中,民营医院和小型医院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地方新建了大量医疗机构,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医院为了抢占市场,不惜投入巨资扩建,但需求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结果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 医院破产并不是冷冰冰的经济问题,它背后是无数患者的切身利益。有人说,医疗行业的这场“寒冬”,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但优胜劣汰的代价,却是普通人看病越来越难。 |
